2021-01-13 10:41:14 来源:best365网页版 浏览数: 0
【导 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近期的这次万字公开发言,堪称最近几年,在大学教育最振聋发聩的、黄钟大吕般的声音。他提出了当前中国高校最严峻、最紧迫和最至关重要的问题,并提出了他自己独特见解。
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学校达2688所,毕业大学生突破800万人。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在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十字路口—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中国教育的陈疾弊病在哪?如何治?
王树国已从教40年,先后担任过两所国家重点大学校长。普遍认为,西安交大在王树国与党委书记张迈曾掌舵的这几年,蜕变、进步明显。
整理王树国的发言如下,文字略有删节:
我是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站在未来办教育。
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估计大家都感兴趣。我是学机械制造的,当年我上学时,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小榔头。多年过去,我已经从教41年。当我来到西安交通大学,重新走进学生实践工作时,我问大家,你们实践的项目是什么?“还是做那个小榔头。”
40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丝改变。尽管做这个小榔头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技能,但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与新时代发展的需求相比,显得过于陈旧、过于单薄了。所以由此引起我的反思—我们高等教育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当作何变革?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01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
1.大学要适应人才需求新变化 坦率地说,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不仅中国教育,整个世界高等教育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来我们大学是引领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思想都走在了社会前面,所有的人都对大学充满了崇拜,象牙塔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大家认为,如果我不懂可以到大学去请教,因为他们是专家,他们更容易把握和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的思想成果走在我们的前面,他们的业绩和思想在引领着社会的发展。
然而今天,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走在了大学的前面,需求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的知识供给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我们的思想知识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施瓦布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一位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他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颠覆几乎所有行业,变革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彻底改变整个生产管理和治理体系。供给与需求的直接融合、大学与社会的反向交流,促进了科学进步。”
还有来自于欧洲的学者迈克尔﹒吉本斯和彼德﹒斯考特,他们写了一本书这样描述现在的大学的状态:“领头的教授们瞄准基础研究的国家基金,他的一群研究生和博士后都在连续不断地被训练成教授的替代者。这种组织化的研究方式,控制着整个大学。”
这本书阐述了一个道理:现在社会反向向大学提出了需求,你能用哪样的理论,能用什么样的技术和知识来支撑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
大家看到了很多颠覆性的技术,新产业形态、新经济模式,都基础理论支撑的。社会反向向大学提出需求,你如何解释这一切发生的现象?
这叫知识生产的逆向流动—由原来大学到社会的单向流动变成了社会向大学的逆向流动。所以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知识产生的新模式。这样一种反向的流动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学需要社会深度的融合,社会也需要大学渗透的变革。我想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中华民族与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如此接近的,这样一个机遇下,如果我们再不反思,再不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可能我们要错过一次来之不易的新技术革命的机遇。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饶恕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更值得让我们深刻反思,中国的大学未来该怎么走?
2.大学要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语重心长讲了这样一番话: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互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领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疆域。总书记这段话,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都点出来的。
你们会感受到,总书记点的这些领域都没出现在现在大学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上,但它是实实在在的,在我们身边的,是未来将会改变世界的若干个领域。
这些新兴的学科,每一个领域都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行业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这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社会设立大学是希望你在基础研究,在学科领域,在科学技术思想等方面去引领社会,而不是跟在社会在后面一步一步的更新,那就失去了大学的存在意义。大学培养的是社会的未来,是年轻的孩子。你都没站在时代发展之前沿,你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心态?
你都不掌握最新的技术,还用固有的旧的技术培养学生,那叫误人子弟。你培养的学生到社会不受欢迎,你的存在价值荡然无存。
总书记在阐述了若干学科领域后,直接点出了问题要害所在。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老百姓的福祉直接密切相关。这就是老百姓对中国高等教育有那么大的气吧,目前学校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3.大学要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 再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警醒会更重一些—美国有个竞争力委员会,是由大学校长、著名企业CEO,以及社会各界的代表人物所组成的竞争力委员会,是个民间组织。
委员会宗旨是这样的:提高美国生产力,提高美国生活水平,确保美国在全球市场成功。这是美国大学,美国企业家,美国社会各界代表人物的使命所在。我们还不该警醒?
面对今天这样一次大国博弈,我们不期待恶性竞争。但其他国家,学者、企业家面对这样一次新技术革命思考的问题,不值得我们借鉴?
他们对创新怎么理解的?他们是这样定义的:创新是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们是如何理解创新的?我们很多人把发文章当成了创新,我们很多人把登记一项专利看做了创新。我们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我们是一个有灵魂的伟大民族。当一个时代变革,当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在作何思考,这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立德树人,我们的德立在什么地方了?我们能没能给后人传承、保持或支持我们民族未来发展的灵魂的支撑?
所以我把其他国家学者、专家的思考做一个小结:
一、知识的垄断已不复存在。就是说我们作为大学,希望知识就垄断在我们学校院墙之内。不存在!所以大学要开放,要主动打开围墙,深度地融入社会。
二、产业结构变化催生新的学科组织方式。大家看到了,现在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学科,甚至任何一个装备,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而不是单一学科能够支撑的。而我们的大学现在还沉浸在细分的、非常陈旧的学科的框架内去培养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太多。如何围绕着现代产业和未来技术的发展,来重构我们的学科领域,来搭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在这个环境下来培养人才。
三、一个知识更新的高频节奏催生新的培养模式。现在知识更新太快,技术更新也太快。你刚拿了一个手机,突然发现一个新型的手机又出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原有慢节奏的、长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市场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催生科研方式的转变。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大家看到华为对5G通信技术的投入、钻研的深度广度绝不是一个学校所能比的。这样的世界龙头企业,注定会引领这个世纪在某一个领域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
面对这样的华为,我们大学培养的人才如何能跟上节奏和步伐?如果我们再不主动和这些龙头企业深入结合,掌握他们对未来技术发展的需求,我们大学的存在价值何在?
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大学想继续引领社会,没别的路可走,必须主动融入社会,利用大学多学科相互交叉优势,利用大学基础研究优势,和企业未来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来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来共同培养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这就是大学的新模式,我把它叫做大学的新形态。
02
大学教育未来该向何处去
1.回应世界的关切 大学要变革,有几个焦点,必须要回答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整个人类全球都在关注什么问题,这是我们大学不可回避的。
我这列一个人类文明的价值观,我为什么谈这个?因为这次新冠疫情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不仅是经济伤害,生命的损伤,还带来更大的价值理念的冲击。
(很早,一个人类学家答记者问时提到:人类文明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记者猜想他一定会回答:“火的发明,或是石器的发明”等等。但这位人类学家说:人类文明的诞生是考古学家所发现的一块人类的腿骨,这个腿骨折断了,但是又愈合了—这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为什么?因为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个人腿断就预示着死亡。因为他再没获取食物的能力,他能够存活,腿骨得到愈合,一定是他同伴帮他照顾他—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我们作为一个种群,要持续发展,应该互相帮助关爱。这是人类文明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人类文明真正价值,就会理解总书记为什么反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我们目前所面对的问题,是来自于自然界的挑战,不是哪个国家的问题,是整个人类在面对自然界挑战时,能不能良性持续地发展下去的问题。
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价值理念,如果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不去深深地刻在一代又一代年轻孩子心中,那我们的教育是一个失败。因为他们作为人类未来的竞争者,他不知道人类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大课题,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2.回应国家的关切 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面前,我们中国的大学如何结合中国的发展和实际,在这样一个变革的过程当中,去回应国家的关心。
国家关心哪些问题?总书记已经点的很明确了,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最近一次讲话总书记又加了一个面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样四个面向突然理清了我们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的大学办学思路。
3.回应社会的关切 社会希望大学提供什么,我们能帮社会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们大学自身没跟上时代发展,还停留在过去老的单学科的那种状态,我们没法回答社会的需求。所以必须主动地融入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倒逼我们自身科学的进步,进而支撑社会发展。
(我们学校有一个郑南宁院士(曾任西安交大校长),我就跟他讲:“人工智能提了这么长时间,但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连教材都没有。你提供一点,他提供一点,都是碎片化的。”
郑院士在工作之余就倾全力写了一本《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这本书一出就引起巨大反响,再版了不知多少次,供不应求,为什么?在大家都需要对新知识渴望得到一个体系时,你提供了满足社会需求的教材。这就是引领。)
还有一个邱爱慈团队,邱院士80多岁了,仍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她最近发明了一个可控脉冲的油气采集装置,能使原有产油量提高6倍—一个不得了的贡献,等于再造了几个大油田。
我在油田当过工人,我知道一次采用、二次采油、三次采油非常复杂。中国不是油气非常丰富的国家,发现了一个油田点,我们恨不得把所有油气都开采出来,但开采不是那么容易,而他这项技术将使我们油气开采率提高40%以上—完全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一种变革性的革命创新。
所以我希望说明,只要我们主动作为,在若干领域满足社会需求是可能的。所以就需要我们主动融入社会发展中,才能够发现社会的需求。
(我们那儿有一个藏族学生叫白马央金,她每个假期都要回西藏。不仅自己去,和同学们组织了一个西藏雪域女团家乡调查研究,为当地扶贫,为当地孩子的教育贡献一己之力。事很小,但体现了这一代孩子的情怀。她不那么功利,不那么物质,她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把自己和生她养她的土地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所以我非常感动。)
如果我们不培养这样的孩子,或不让未来孩子具备这种情怀,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失误。如果学校没按社会需求把孩子培养成才,那家长会非常失望。没一个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一个不注意孩子品德培养的学校。
有一些人说,在面对物质利益引诱时,你现在讲这些东西都很没有说服力。但我说好像不是这样。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当年的精神,就没有当年一批老教授、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从繁华的大上海一声号令迁到了大西北。
我们的前辈曾经做过,总书记对西迁精神再三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之根本,是一个民族灵魂的传承,是根本。你没有这点儿情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未来就没有希望。
03
欧林工学院为何能迅速崛起?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不是我们在思考,是别人也在思考,别人也在尝试,甚至走到了我们的前面。
(这是美国一个非常年轻的学校,本世纪初才刚刚开始运作,叫欧林工学院。它现在本科培养质量在美国名列前茅。这是用中国现有的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是衡量不出来的。这个只有十几年办学经验的小学校,在校生只有350人,为何能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
首先,这所学校完全采取了不同的非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在招生时就问:“你有改变世界的愿望吗?你想如何改变世界?”它希望每一个人是带着愿景来学习,带着愿景走出学校去工作,而不是没有灵魂没思想的,纯粹是学习一门技能混一个吃饭的本领。
第二,它不是按传统模式来对学生课堂教育,然后教学实践,毕业答辩,最后到工厂实习。它不是这样,它叫项目牵引,如果这个学生想在人工智能领域,在机器人领域改变世界,学生从入学之初,学校就和企业联合给学生立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学生自由选择。学生说我想做一个智能机器人,企业家认为可以,就给他立一个项目。从此开始他将围绕着他这个项目走完在学校的几年学习生涯。
这种学习是主动的,我要做一个机器人,但是我现在不会做。为什么?因为我缺知识。老师告诉我,我得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围绕着这个项目产生了—个性化的培养。所以,这时孩子学起来是主动的。他知道为什么学这门知识,未来我所从事的这个主要领域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种主动学习是入脑入心的。
而被动的学习是我要考高分,我要及格,我不能挂科,我要拿毕业证,否则我就不能毕业。这种学习极为痛苦,是一种被迫的、不得已的,是为了自己谋生存而不得去学。这种学很难入脑入心。即便是考试记住了,一旦走向社会很快就忘掉了,因为没在你脑子里头扎下根。
同时,欧林工学院没有放弃对孩子们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所大学自己没有人文学科,但是列出必须要学习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目,他们学校旁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学,可以提供这方面课程,这叫社会教育资源共享,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共享经济是一个概念。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他山之石,确实值得引起我们深刻反思:一个学校真正的价值在于是不是真正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国家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果说中国大学在中国若干的关键领域或卡脖子问题上,没拿出解决方案,没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没有脸说我们是世界一流大学。真正的一流大学是社会对你的尊重,是当你为这个社会做出卓越贡献时,社会说你真是一流大学。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04
大学的变革正在发生
那我们怎么做呢?
第一个就是变革的指导思想,一定是四个面向,因为这是始终作为我们未来现代大学发展的一个指导思想。
第二就是变革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想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大学,那就是说总书记说了要打造全国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我还是讲西安交通大学的例子—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坦率地说,我们也在探索。和美国欧林工学院一样,我们也在探索21世纪中国能不能提出或者践行一种新的大学形态,来引领世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
结合总书记的四个面向,我们来做了四个板块: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研究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大科学装置和工程实验中心,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校级联合实验室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命科学实验室和区域性的医疗中心。)
四个大的板块组建了29个研究院300多个研究所,完全打破了现有的学科界线,是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第四次工业革命总书记点出来的若干重点发展领域,来确立的各个研究院的使命地位和研究范畴。这些名字都不是现有学科存在的。
我们这个平台成立后,世界500强大概有200多家已经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签署了合作协议,有50多家已经落地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所以这些都是原来我们不可想象的。但是当我们这样一个开放的姿态,开放的平台,毫无界限的深度融合,我们突然发现做了一个特别受社会欢迎的事情。
我们都没有想到有那么多社会龙头企业,有那么多社会各界组织对此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因为企业家突然感觉到大学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了,我们的企业就在大学,我们的研究室就在那儿去,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和教授在一起解决,而且学生就在参与这些项目之中得到了能力的体现。
世界各国的朋友来这儿也很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以我们刚刚举办了一个关于贵重仪器大型科学仪器面向全球开放的仪式,明确地告诉全世界,这个平台上所有的科学仪器、所有的科学平台,是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的。大家可以再次共同研究,来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贡献。
所以我们自身也感触良多,因为通过这些合作,及时把握住了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动态,我们也知道最好的企业已经干到什么程度,我们也知道未来发展还会遇到什么瓶颈,无形当中对我们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是一个极大的反向推动。
我们还成立了丝路大学联盟,有30多个国家地区150多所大学加入了这个联盟。他们分成若干个子联盟,有关人工智能的,材料的,医学的,法学的……他们自发地组织,非常活跃。
现在这个联盟是世界上大学联盟当中最活跃的联盟。这其中也包括来自于美国、俄罗斯、欧洲很多发达国家院校,是一个非常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联盟,但是它又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非常有机地结合起来,和每一个国家发展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结合。
这种思想之间的碰撞,使得我们对人类社会整体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所以我们未来培养的中国学生应该具备国际视野,我们应该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提供一个国际化的环境。
如果我们封闭起来,我们老师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更不了解,我们会把孩子们装在一个小笼子里头,当成小宠物去培养。一旦走向社会,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他们会迷茫。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就很难成为社会未来发展的脊梁和领军者。
(在西安交大,我们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储能专业。这个名字并不是十分高大上,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相比来讲,热词出现率并不是很高,但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要害所在。因为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也许在未来几十年百年左右,我们的化石能源将消耗得荡然无存。而那时候工业又高度发达,人类社会未来如何发展,大家说还有清洁能源吗?还有绿色能源?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如何使用了?你用时没风,你说用风能;你不用时,风来了能量发挥出来了,结果用不了浪费了。)
所以人类社会想要发展,能源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没有能源,人类社会不能持续发展。要想利用绿色能源,储能又是一个关键之所在。我们必须要未雨绸缪。
一是探寻这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
二是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所以我们率先创办了一个储能专业,是学校和若干龙头企业联合创办。那也就是顺应了刚才所讲的大学与社会深度融合,面向未来,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检验性问题。我们共同寻求答案。在创新的过程当中去体现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快脚步,不仅仅是做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更多的是有担当起引领世界走向美好未来的责任,在这其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必定会成为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林鑫